宜雅泰和園董事長邵湘文先生,將近七十歲才入行做紅木家居。換作別人,正是退休養老的時候,邵湘文原本也大可以活得很悠閑,但卻毅然選擇入行開始創業,并著手做他企業的十年發展規劃。在此之前,他對紅木家居雖有涉足,但了解不深,可說是位外行。他入行的優勢在于他已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。
這一組的兩位論壇嘉賓,堪稱是業內尋求差異化競爭的代表。其中,宜雅泰和園董事長邵湘文先生,將近七十歲才入行做紅木家居。換作別人,正是退休養老的時候,邵湘文原本也大可以活得很悠閑,但卻毅然選擇入行開始創業,并著手做他企業的十年發展規劃。在此之前,他對紅木家居雖有涉足,但了解不深,可說是位外行。他入行的優勢在于他已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。
與邵總相比,戴為紅木的董事長戴愛國先生是另外一個典型。一方面,他是業內的資深人士,是位“老人”,他對行業有深入的了解,有二三十年的紅木生產、營銷及品牌運營管理經驗;另一方面,他也是位“新人”,他白手起家創業,在四年前才創立自己的品牌,隨后做了70多家門店,建立了他企業的連鎖經營模式。
這兩位嘉賓一老一少,形成鮮明對比,但其創業經歷都堪稱“奇跡”。事實證明,沒有做不好的事,只有做不好的人。現在行情不好,很多人都說紅木家居生意不好做,那么來看看他們兩位又是怎么做的?他們的經營理念是什么?他們對行業發展有怎樣的思考?在市場已趨飽和、行業產業鏈已相對完整的情況下,他們是如何切入市場,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,從中殺出一條血路,打開一片新天地的?
工藝創新、服務創新、設計創新,開山三板斧,開辟紅木家居新天地!
家居從材料看,有板式的、實木的、紅木的;從風格看,有中式的、西式的。我們關注紅木家居,在于它是傳承中國傳統家居文化的載體。那么,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,我們又如何創新?就紅木家居創新本身來看,可分為工藝創新、服務創新、設計創新。這每一個方面,都可以從中走出一條不尋常的路子,來規避業內的同質化競爭:
(1)工藝創新。這可分為不同工藝的創新,比如我們的絲翎檀雕,就是工藝創新的一個范例。它涉及刀具、技法等許多創新,進一步通過設計,將這種原本用于工藝品上的技藝與紅木家居做融合,也就拓寬了它的應用范圍,而改變了紅木家居的雕刻技法面貌,通過工藝創新達成了家居的創新。
(2)服務創新。服務這方面,是我們行業比較忽視的,但在下一步的轉型中,服務創新必須得到重視,否則行業也只能原地踏步,不能真正接入現代社會,而被時代潮流甩到后面。現在不是講工業4.0嗎?再不是B2C了,不是做好了大批的產品讓客人來買,而是C2B,客人要什么你做什么。真正樹立“客戶是上帝”的服務思想,把投資用到“為客戶全心全意服務”上去。切實了解客戶的需求,包括其生活方式,對家具款式、質量、價格、服務等要求,并花大力氣去實現它們。如何實現?要依靠設計、工藝技術團隊,還有嚴格的質量管理團隊。
當把這整個流程做到位后,這種服務創新其實也就是完整的私人定制模式。以我們企業來說,我們的私人訂制,從設計、生產直到客戶訂貨,一般都在半年以上,而且做好后,客戶還不一定要,如果不是對自己的團隊、對自己的產品有自信,做不了這種生意。這其間涉及大量很細致、辛苦的工作。雖說曲折,但我今年的業務,90%都是從老客戶那里做成的。客戶可以是忠實的粉絲,可以是朋友,也可以是對你產品不斷提要求的挑剔者,要培養一大批這樣的客戶,這生意才有得做。今年我又成立了一個客戶服務部,想盡一切辦法,來增加一些為客戶免費服務的項目。這就是我的投資,我是要投入的,但我對客戶免費,免到他感動,他就會再叫我做,也會介紹他的朋友讓我做。
(3)設計創新。相比工藝創新和服務創新,傳統家居的設計創新是最受大家爭議的,因為它沒有統一的準則。但說起設計創新,無非涉及兩個問題:繼承什么?創新什么?對此,我持兩方面意見,一方面,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來保護我們的傳統家具文化,因為它也是我們民族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,值得保護;另一方面,我們也應看到,作為一個企業,產生利潤、生存下去,才是最基本的,至于傳承和保護一種技藝和文化,不是它的首要任務,它最應該關心的問題是我的產品如何走進市場。反映到行業的家居產品定位上,我覺得應該做大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,既要有傳承深厚傳統文化的老中式家居,這部分市場正在縮減,我們業內也缺少這方面的設計人才;也要有適合現代市場需求的“新中式”家居,它在當前應運而生。
有關于新中式,我也跟許多設計人員談過。認識新中式,首先它是做市場化的;其次,它沒有一種理論體系,甚至于為什么那樣做,大家都講不出一個所以然來。如何看待這種現象?我認為我們要看到它的潛力,看到它的一種繼承,看到它迎合市場需求的精神。當然,也要看到它的缺點和不足,而且缺點還不小。那我們能不能引導它呢?引導它才是我們的任務,而不是肆意地批評它。在我看來,對于新中式,我們要提的最重要要求在于,它們要繼承中國的文化傳統,要讓人一看就知道它們是中國的家居,一看就知道是我們中國人喜愛的家居,而不會是西式的。在這方面,我覺得我們行業,尤其是業內的骨干企業,應該朝這個方向使一點力。
產品定位、設計團隊、品牌營銷,以及工匠精神支撐,三位一體,幫你在危機中壯大!
說實在的,我們戴為不是一下子就起來的。在入行之前,我本身做紅木家居就已經有二三十年,對它的生產、設計和市場營銷,其實都有前期的經驗積累。對于新入行的企業,我也從這幾方面進行建議:
首先,是家居產品的市場定位。你做什么東西?跟別人有什么不同,這種不同是不是你的優勢?你做好東西后要賣給誰?這就是定位。比如我們戴為的定位是中高端市場,面向三十到五六十年齡階層的客戶群鋪開。面對的空間是蠻大的,但我們的產品只堅持走自己的路,而不是看到別人的好,就去模仿抄襲。從四年前創辦這個品牌,我們就一直堅持做自己的設計,不會受外在風潮的左右。
其次,是家居的設計。我們的家居,并不是完全依照明清的老款來做,在設計概念上,我們堅持將傳統與創新三七開:三分傳統,七分創新,既保留中式家居的文化,也一點一點地去調整改變,這就需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來獨立設計。我們看到,業內當前跟風做“新中式”,很多就是見到哪一家做得好,就跟著做,你仿我、我仿你,互相抄。背后的原因,就在于很多企業自身缺乏設計能力,都請外面的設計公司來做,而后者可以同時賣幾份圖紙給不同企業,圖紙間僅作微調改動,做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幾無二致,款型、布置甚至名字都差不多,看不到真正的好東西。
說到底,這其實也是我們紅木家居廠家和國內家居設計師的毛病。廠家方面,近些年入行的許多人,很多是半路出家,之前可能是做服裝的、做五金的,入行也就五六年,老板本人對家居不懂,光看著前幾年行情好,就進來點一把火、撈一把,缺乏長線的規劃。設計師方面,有很多設計師其實是游離在我們行業之外的,誰給錢誰就是娘,東一家、西一家地拼湊,就能湊個“原創設計”給你,目前這種拿藝術唬人的“設計旗”太多了。很多家居設計師并不懂我們的傳統家居結構,說得難聽點就是外行,就是不會做。國外的設計師,比如歐美的、日本的,能自己設計也能自己動手,但我們國內的,則是會設計而不會動手,不會考慮設計的東西好不好做,不會考慮它的工藝性以及科學性,只考慮如何設計得與眾不同。而恰恰是這種“與眾不同”,市場上要都是這些東西,也會被搞砸,這種產品我們是不做的,因為我覺得做了也沒意義。
最后,是品牌營銷。在這方面,我們有必要與現代家居企業作對比。相比現代家居企業,我們不能不承認,他們的產品開發速度和產品營銷能力要比我們快得多和強得多,它們也往往建有自己的營銷團隊。我們這邊呢?很多廠家還保留家庭作坊式的經營管理,用的團隊老、接受的觀念老。而在當前,好多現代家居企業轉來做紅木,把新中式當主流產品來做,他們的開發、管理經驗一定比我們強。相比來說,我們有什么優勢呢?我們更了解傳統家居的結構,工藝更成熟。但中國市場的現實是,最好的產品,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包裝,也會慢慢被埋沒。人家可以用鐵的價值賣出黃金的價格,我們是用黃金的價值只能賣出鐵的價格。比如我們說紫檀家居,木頭每噸可達一百萬,但產品賣出去,可能就是木頭的錢。我們僅有的工藝優勢,跟他們的開發、營銷一比,完全不是對手。拿戴為來說,我們采鑒就是現代家居的營銷推廣模式,所以能提升得比較快。但業內很多企業還跟以前一樣,認為我是賣木頭的、或是賣工藝的,只強調這兩種,其他方面則不去重視,缺乏那方面的視野和能力。
總的來說,依托產品定位、設計團隊以及營銷模式,才能建立一個好品牌,也才能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自信。其中,設計團隊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,建立設計團隊,堅持獨立設計,就不用怕被抄襲,怕的是抄襲別人(如果一個企業,沒有人模仿你,也說明你這企業在走下坡了)。做好這三大方面,都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撐,它們是三位一體的。因為現在形勢已經很明朗,發展到現在的紅木家居行業,木頭貴、工錢貴,再不能像以前那樣大批量地做,薄利多銷。接下來拼什么?就是拼如何把產品做到極致,如何把服務做到極致,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你的團隊做到極致。
“沒有不好的市場,只有一些差的貨沒有市場。”這在任何行情下都是如此。基于這種理解,我覺得這一場行情危機下來,業內可能有大半企業可能會走掉。行業將兩極分化:一些工做的很好、很細致的小企業能留下來,比如蘇州一帶的,因為它的量本身就不多,工藝也做得精致,價錢也就不會下來;一些大的連鎖企業,可能會縮減門店,但它的店會做得更精。能留下來的企業,就在于它是有設計團隊的,有管理能力的,以及穩定的市場規劃的。如果在這時候,還有企業想新進來,我覺得也應先從小處做起,不能一上來就求規模;要精細化,把基本功練好,看懂了再做,不能一頭霧水就扎進來。這樣才能把路走得更遠,才能生存下來。